EN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奋进“十三五”】(7)我校科技创新工作续写华彩新篇章
资料来源: |发布日期: 2020-12-03|点击数:

“十三五”期间,我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坚持“四个面向”,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和产学研深度融合,高质量推动内涵发展和融合发展,学校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为山西决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一、“十三五”科技创新工作概述

召开山西功能农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启动会

项目与经费方面。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和建设“三农”智库的要求,主动谋划重点项目,精心组织项目申报。新增各类科研项目350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95项、省部级项目2308项、横向项目998项。截至目前,新增科研经费10.09亿元。

31410

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成果与奖励方面。新增各类科研成果3638项,其中,国家审(鉴)定品种39个、登记品种174个,山西省审(认)定品种252个,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3项、地方标准329项,植物新品种权60件,国家授权专利1867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77件,学术著作181部,鉴定科技成果41项,被各级党政机关采纳或主要领导批示的咨询报告或政策建议13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215篇。获得各级各类成果奖励122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39项、三等奖44项,其他奖29项。

团队和平台方面。聚焦山西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重大科技需求,充分发挥校(院)学科、人才、科研特色和优势,加强科研团队和平台培育建设,现有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24个,“十三五”期间新增8个;现有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共139个,“十三五”期间新增70个。坚持“科技成果‘成’在农大,‘熟’在企业,首先‘用’在山西”的理念,认定105个省内农业龙头企业为校级协同创新基地。

在全国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大会上,我校受到通报表扬

科技特派员工作。依托山西省“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每年向贫困县选派近600名科技人员深入一线,传播农业科学技术、培养乡土科技人才、引领创新创业、带动脱贫致富,为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重要贡献。常明昌教授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常明昌、孟俊龙等专家教授的科技扶贫先进事迹入选科技部科技扶贫典型案例。在全国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大会上,我校作为10所高校之一和山西唯一的组织实施单位受到科技部通报表扬,牛自勉和张中东研究员被评为“优秀科技特派员”。

二、取得的突出成绩

重点项目策划组织取得新成效。为引领支撑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和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校(院)策划并组织申报了“山西功能农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山西有机旱作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两个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省科技厅分别支持资金2400万元和2180万元,这是我校迄今为止承担的支持力度最大的省级项目。

校领导慰问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许庆方

国家科技奖励取得新突破。近年来,我校按照“借船出海,借梯登高”的思路,大力加强与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科研合作,积极争取联合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奖。参与完成的“灌木林虫灾发生机制与生态调控技术”项目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参与完成的“饲草优质高效青贮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连续两年成为山西高校唯一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单位。省科技厅发来贺信表示祝贺,省政府主要领导对我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今年,我校参与完成的“北方旱地农田抗旱适水种植技术及应用”项目被农业农村部提名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目前通过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组织的初评。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为“国家功能杂粮技术创新中心”授牌

高端科研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黄土高原东部旱作节水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山西)”“退化土壤改良与新型肥料研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园艺植物脱毒与繁育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功能杂粮技术创新中心”等一大批高端科研平台先后落户我校。特别是“黄土高原特色作物优质高效生产协同创新中心”被教育部认定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有机旱作农业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列入省部会商议定事项,成为校院合署改革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呈现新亮点。学校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设立了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培育哲学社会科学“苗子”和特色研究领域。新增省级以上项目229项,经费达630万元。首次获批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1项,实现了零的突破;获批教育部项目4项,与“十二五”相比实现翻番;13项政策建议和咨询报告获批示或被采纳。在第五届山西省公共管理领域优秀科研成果评选中,科技处荣获优秀组织奖。

科学研究支撑学科建设展现新气象。2016年以来,学校新增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林学、草学4个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兽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特别是今年,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相继进入ESI全球排名1%,科学研究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取得的成功经验

聚焦国家战略和山西省决策部署,扎实抓好科学研究重点工作布局。“十三五”以来,学校紧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和太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山西省实施三大农业省级战略和“1331工程”、构建“南果中粮北肉”“东药材西干果”产业布局、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等难得机遇,加强重大重点项目策划组织和高端科研平台培育建设,科学研究工作实现了新的跨越、迈上了新的台阶。

聚焦协同创新和产学研深度融合,合力推动科技创新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支撑,校院合署改革后,创新资源更加集聚,创新体系更加健全,产业创新链条明显延伸,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有效衔接,必须大力推进协同创新,特别是要加强与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我校系列标志性成果的涌现正是重视协同创新的结果。

聚焦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和动力,全面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十三五”以来,积极贯彻落实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工作,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建立健全以成果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多元科技评价体系。制定修订科技管理制度文件20多个,不断完善科研管理流程。实施了科技创新工程、生物育种工程,设立了科技创新基金、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完善了启动性、稳定性支持保障机制,极大地调动了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活了农业科技创新的“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