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决策参考 / 正文
决策参考
决策参考
中央发文!中部六省高校的机会来了
资料来源: 软科 |发布日期: 2021-05-30|点击数: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加快推进中部地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同时部属高校招生指标增量向中部地区倾斜,支持国内一流科研机构在中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国外著名高校在中部地区开展合作办学。

对中部六省来说,这无疑是“补短板”的大好机会。

中部地区,陷高教困局

作为东西融合、南北对接的关键“衔接点”,中部六省的崛起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相连。而一个区域的崛起必然要有与之匹配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但目前中部六省之间的高教水平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湖北坐拥7所“双一流”高校,并有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大学两所一流大学作为本省高教领头羊。湖南拥有4所“双一流”,其中有3所是一流大学。中南大学与湖南大学并驾齐驱,国防科技大学更是广大学子们向往的军事学府。

但是其余四个省份的高教水平却不容乐观,亟需改变。河南、安徽、山西、江西由于高等教育实力较弱、名校稀缺、考生难上名校,甚至被网友们调侃为中国高教“四大洼地”,种种原因之下,四省的高等教育发展深陷多重困境。

名校稀缺,僧多粥少

放眼全国,山西省的34所本科高校,并没有太多存在感:一流大学数量为0、大学排名整体表现不佳、地理位置也不具优势。同为中部省份,其高教总体水平与湖北、湖南相比,差距悬殊。

“文科考生500分只能读专科”,是近几年江西考生真实的写照。官方公布的“江西基础教育越来越扎实”,似乎并不足以抚慰广大江西考生上大学难的事实。江西省内有45所本科院校,即使省内强校在全国范围内也略显平庸,在2021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江西仅有3所高校进入前200名,南昌大学作为省内唯一一所“双一流”高校,其排名表现也是最好的,位列全国第78名。

作为中部崛起中的一员,安徽省的高教资源和水平属于发展较好的:拥有“华五”名校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拥有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省部共建高校安徽大学。在2021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安徽排名第一的高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全国高居第7,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分别位于第82、90。丰富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意味着本省学生拥有更多进入名校的机会,这三所“双一流”承载着全省的期待和希望,但是对于安徽省50多万高考生来说,仍匹配不了“上好大学”的需求。

河南省2020高考生达到了115万,是全国唯一一个突破百万的,但河南省本科高校仅57所。在2021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河南省仅有6所高校进入前200名。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两所“双一流”虽获全省之力支持,但仅两所头部高校必然支撑不起全省的高教水平,对于百万的河南考生来说,“僧多粥少”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情形。

地方高校,需要支持

和部属高校最大的区别是,地方高校隶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大多数靠地方财政提供资金。不同的隶属关系意味着差异巨大的政策以及资金支持力度。

相较教育部直属高校动辄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的年度经费,地方高校年度经费要少很多。而所属地域的不同,地方高校的预算经费也差距甚远。经费不足,一直是地方高校发展绕不开的一个“坎儿”。

山西是煤炭大省,长期以来单一的经济结构致使地方经济发展滞后,黑色GDP的神话随着社会经济转型进步而消逝。从山西省2021年地方高校预算经费可以知道,太原理工大学以15.5亿元位列山西高校第一。但这样的经费对于“双一流”而言并不算多,尤其与位于江苏的、同样是地方“双一流”高校的苏州大学32.84亿元相比,太原理工缺少经费支持,更为明显。

据不完全统计,湖北省地方高校2021年预算最多是长江大学,为13.01亿湖南省地方高校2021年预算最多的是湖南师范大学,为15.64亿;安徽地方高校2021年度预算中显示,仅有安徽大学一所高校超过10亿,为13.4亿

优势不够,人才难留

不像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的各省份对人才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对于中部六省来说,留住本省高校“自己教出来的”人才,对于推动当地高端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转型,从而为高校发展提供更强大的人才和财政支撑,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据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到2019年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数据可以发现,三年来,太原理工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在省内就业的数据都偏低,甚至还在逐年递减。

安徽所处的地理位置更是没有多大优势,头顶江浙沪,在上海、杭州、南京以及一众地级强市的“虹吸”下,人才外流严重。在2020年7月发布的《2019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中,针对安徽省20多万毕业生作了一次就业调查,“理想工作地区”一项中显示,长三角(除皖)经济圈(上海+江苏+浙江),是安徽省内大部分人的理想工作地区,分别占44.15%和42.04%。

图源:安徽省教育厅《2019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

即使是安徽最高学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也逃不开“为他人作嫁衣”的命运。中科大《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显示,26%的硕士毕业生流向上海,12.7%和11.7%流向浙江和江苏,留在省内的硕士毕业生仅有17.9%。

图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积极求变,打好翻身仗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出台的《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重点强调了推动中部地区高校建设,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家对中部地区高教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为推动本省充分融入中部地区崛起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中部六省各级政府和高校自身,也一直在积极求变,铆足了劲要打好这场翻身仗。

倾省之力,推进“双一流”

山西“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支持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学校长黄庆学也提议,支持山西再增加1到2所高水平大学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序列中。

江西省在十四五规划中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做出部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特色发展。持续推进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举全省之力办好南昌大学,争取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支持其他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今年3月,江西代表团以代表团名义向人大会议提交建议:恳请将江西省南昌大学列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

安徽“十四五”规划中也重点强调了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办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支持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大学等高校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学科,积极引进‘双一流’建设高校在皖设立分支机构,扩大‘双一流’建设高校招生规模。”

“十三五”期间,河南省通过分类指导,推动全省高校明确定位、特色发展,不断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河南省委省政府倾力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投入40亿专项资金,倾斜支持平台建设;从2020年地方高校预算经费可知,郑大以63亿的经费一骑绝尘,位列地方高校榜首。由此可看出,河南省扶持和发展省内高校的决心和力度。

湖北省“十四五”规划中提及,要完善省部共建、省市共建机制,分类推进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支持部委属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省属高校实现一流学科重点突破,培育一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强建优一批医学、师范院校和音体美等专业性院校,形成与湖北高质量发展有效匹配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

湖南省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及高等教育时表示,要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推动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增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强师范生培养,提高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

“引进”资源,带动发展

除了支持本土高校,各省的另一个发力方向则是积极从外引入顶尖高校,带动省内高校共同发展。

为促进本省高等教育振兴崛起,山西专门实施了“1331工程”。更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外,山西省也同样重视顶尖高校以及战略人才的引进。2020年下半年,山西省委书记楼阳生赴京,先后访问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重点推介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和中北大学,为其寻找合作机会。对于山西大学和太原理工大学来说,换帅的意义或许更加明显。2020年7月,多年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总务长的王仰麟出任山西大学党委书记。2020年4月,历任贵州大学校长、浙大党委副书记的郑强教授担任太原理工党委书记。郑强到任后,太原理工大学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半年内与浙江大学等10余所兄弟高校合作,力求提升高教水平,鼓足了劲朝着打造头部高校而奋进。

江西也在积极引进高校,努力推进省校合作。2020年,北京大学多次落子江西。8月1日,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抚州)成立大会在江西抚州市举行;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世英被聘为名誉院长。10月17、18日,北京大学校长郝平率团访问江西,并赴景德镇出席北京大学景德镇研究院签约揭牌仪式。12月18日,江西省与北京大学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江西省全力支持北大与开展合作,积极推动协议事项落地落实,努力让省校合作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长三角一体化为安徽带来重大战略机遇。除了经济上的发展之外,安徽省对高等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中国科大南迁安徽50多年来,在安徽省人民的关怀和支持下实现了快速发展。作为安徽哺育的高校,如今中国科大反哺安徽各地,先后与芜湖、蚌埠等市合作,推动安徽整体发展的步伐。在发力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方面,安徽也大动作频频,引得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河海大学等一众“双一流”办学或科研机构落地。

近年来,河南省通过新设高等院校、兴办产业学院及引进国内外名校来豫办学等多种方式,持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2020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与河南省人民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为河南省推进高质量发展和西安交大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有力支撑。紧接着,中山大学也北上在河南布局了研究院,建设全国首个坝道工程医院试验基地,打造现代农业创新中心。9月,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均与河南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依托河南省区位和资源优势、战略平台优势,持续与河南在人才培养、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开展深层次交流合作,推动省校合作结出丰硕成果。此外,还有西湖大学、中国民航大学等高校均纷纷“落子”河南。

推荐考生,上好大学

无论“双一流”高校建设、知名院校引入,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为了让更多本省学子有机会进入知名高等学府深造,《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部属高校招生指标增量要向中部地区倾斜。实际上,河南等中部省份已经率先主动“出击”了——向知名院校推介河南考生,为河南学子们争取上大学的机会。

今年3月末到4月初,河南省教育厅一行人连赴京津沪三地召开招生工作座谈会,其中,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等26所上海高校,南开大学等27所天津高校,以及清华、北大等33所北京高校受邀参会。

座谈会上,河南省教育厅一方面向各高校介绍河南教育,推介河南考生;另一方面希望这些高校多招河南考生,多录河南生源,不断加大在河南的招生力度,为河南学子创造更多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河南学子勤奋刻苦、后劲充足、综合素质高,在求学深造、干事创业等方面表现突出,广受好评。”而上海交大等多所高校纷纷表态,将加大在河南的招生倾斜力度,助力更多河南学子到京津沪学习深造。

高校因城市而兴,城市因高校而盛。

21世纪以来,教育部和国家针对提升中部高等教育发展已发布了多份文件、出台了多项支持政策。我们欣喜的看到,尽管面临着诸多挑战,中部高校砥砺奋进、攻坚克难,综合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此次出台的《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全局角度明确了中部地区区位、资源、市场、文化四大优势,提出了“六个着力”的发展方向。期待中部高校借着这股东风,随着地区的崛起,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