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离不开有影响力的对话交流。为庆祝建校115周年,山西农业大学诚邀境外高端专家齐聚“云端”,开启了“与世界交流,与专家对话”的讲座活动。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乌克兰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19位知名学者开展高端学术交流活动20余场次,为全校师生带来了崭新的学术思想、前沿的技术成果,营造出浓郁的国际学术氛围。
山西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院)长孔照胜研究员在一次院士论坛中表示,要瞄准国际学术前沿,提高教学科研人员、博士生、硕士生的学术素养。学校要“国际有影响”,离不开科研、学术走向国际化。网络虽然为科研提供了便利,但仅仅依靠网络是不够的,学术必须去感受,去聆听。学术经验的总结,学术思想的传播,通过交流、碰撞更容易实现,而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展演讲、报告,这种形式为学术的国际化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渠道。
追踪技术之前沿,提升学术素养
“‘让沙漠开花’ 是以色列人民在长达一个世纪里取得的主要成就。以色列持续生产和供应蔬菜水果的成功基于三方面:利用不同种植区域的优势;广泛使用各种作物和杂交品种;利用开阔的田地和受保护的条件及新技术。”以色列农业部蔬菜种植高级顾问、山西农大首次通过科技部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Omar Zeidan在报告中介绍着以色列温室蔬菜种植技术。
自去年12月开始,Omar先生已为农大师生先后进行了草莓、番茄、黄瓜、青椒、甘菜、莴苣与欧芹6场专业技术讲座,累计授课近36学时。他凭借丰富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详细地介绍着各类作物对气候的要求、营养需求与市场准入标准,展示了以色列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采收等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讲座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实用性强,还吸引了不少全国各地科技园区、种业公司的专家学者在线聆听。
每次讲座结束,园艺学院李亚灵教授还会继续组织研究生开展专题研讨,她给同学们讲道:“以色列的育种技术、杀虫技术、节水技术、灌溉技术、温室技术以及无土栽培技术为农民提供先进有效的解决方法。我国一直在探索新型农业发展道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研要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这些‘接地气’的技术为提高山西乃至我国的蔬菜种植技术及果实品质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提高学术素养,要去感受大师、认知学术前沿,进而热爱学术。像这样的技术交流还有好多,比如,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Donald Grierson与师生们分享了“利用新技术解析果实成熟及品质调控”的科研成果;美国俄亥俄州浆果产业首席专家高愉教授讲授了“美国特色水果生产技术及其活性物质研究”。师生们聆听着一场场精彩的报告,感受着浓浓的学术氛围,不仅获取到宝贵的前沿资讯,开拓了国际视野,也了解到国内外同行、同事的最新研究进展,不断提高自身学术素养和科研水平。
齐聚思维之盛宴,碰撞科研火花
交流主题紧扣国际学科前沿,力求与时俱进。报告特邀多个学科的众多业内专家线上交流学术信息,对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扩大学科的学术影响力,提升师生的科研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新西兰梅西大学王睿琍教授为师生们作了题为“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的讲座。他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在机器学习、机器视觉、 语音处理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语音降噪方面的应用。报告从理论到实践、从科研到产品,耳目一新的授课内容帮助教学科研人员和学生解思想之惑、悟科研之道。
资源环境学院邀请的Jonathan Wong教授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和自身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讲述了餐厨垃圾在转化为富氮生物质肥料过程中氮素的转化过程、影响因素、损失机理及调控思路,提出利用生物炭与厨余垃圾混合堆肥抑制氮损失的机理及应用前景。资源环境学院已经开展了5场讲座,其院长刘奋武教授说道:“专家们先进科学的研究理念、细致深刻的解读和精巧的设计,给我们的科研工作提供了丰盈的源头活水,拓展了科研思维,充实了课题研究。通过这一次次在线学术报告活动,我们看到了广大师生对于学科前沿、学科热点、交叉创新有很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大力促进学术交流和发展,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学院学术文化氛围,提升师生的学术视野和研究能力。”
激发创新之源泉,师生受益匪浅
各位专家精心准备,各场报告精彩纷呈,有与疫情相关的科普讲座,“COVID-19疫情封闭后的水质变化”;有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关乎粮食安全的研究成果,“乌克兰种质资源研究及杂粮和豆类等作物样本概况”等;有与学科前沿相关的进展报告,“环境中天然、偶然和人造纳米颗粒的来源、归趋及其影响”等;还有与师生们留学深造、论文写作与科学研究相关的经验交流、中外人文交流等专题讲座。每场讲座深入浅出,学术信息丰富,师生在享受科学盛宴的同时激发了科研热情,表示受益匪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共建‘一带一路’是学校‘一带一路’国际高粱产业科技创新院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山西农业大学高粱研究所副所长党德宣研究员充分肯定了交流的意义,“与巴基斯坦、俄罗斯、赞比亚等国家开展的多场学术交流,涉及生物育种、粮食安全和食品研发等多个领域,为我们推动高粱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外人文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草业学院研究生张亚慧同学已经在线聆听了多次其研究领域的报告,深有感触地说:“专家们坚韧不拔的科研毅力和浓厚的研究热情,让我备受鼓舞。科学实验应该不断总结经验,寻找突破口,并坚持到底。通过此次交流,我感受到了科研中的快乐,体会到了创新的重要性,也为自己今后的研究生生活提供了有利的帮助。”
科研探索无止境,创新无止境,境外高端专家系列讲座还在持续开展。“在数字化的办学空间里,在‘智能+’模式的加持下,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和对外交流等活动突破了时空阻隔,学校的师生足不出境便能与世界交流、与专家对话,为教学科研注入生机、增添活力。这样的活动,也为助力学校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国家、省部级和学校等资源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奠定了基础。”活动负责人、山西农大规划合作部副部长范秉相有感而发。
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韩非子·说林上》的话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高校国际交流合作是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科研合作本身属于高层次国际交流合作。山西农大规划合作部部长程刚表示:“在后疫情时代,学校的国际交流合作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转变以人员跨境流动为主的传统模式,进一步创新合作范式,丰富交流互访、人才接引、科研合作、学术会议等活动,科教融合和文教融合并举,搭建更加平等、多元、生动、务实的交流合作平台,不断开拓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新局面。”